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理查德·塞勒教授的“禀赋效应”告诉我们:
 
  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你最需要的。
 

  一、哪哪都有断不开的念想
 
  最近密集的需求评审会,听到产品老大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大约就是“这个需求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不要总往上累伪需求……”
 
  所以,为什么不光在生活中,我们控制不了自己剁手、囤一堆可能明年都不会用或者说用不完的物资?连在工作中,我们都不由地忽略产品的根本目标,舍不得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可以添加的需求,不停地往产品加一些我们觉得有用有感的需求或设计呢?
 
  从本能来说,大约是曾经狩猎时期的长期饥饿积攒下来的储备习惯,造成了我们只要一有空,就不自主地认为东西就是“越多越好”,让我们对外物都保有一种欲揽于身下的执拗。
 
  所以,该如何来调整锚头,回归精准、有效的产品姿态呢?
 
  断舍离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二、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这一概念起源于日本,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2000年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以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它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是一种人生态度:
 
  【断】:断绝想要进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在决定把某物带回家之前,务必考虑是否真的会用;
 
  【舍】:舍弃家里不需要的东西;
 
  【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在断舍离中,“收拾”一词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整理或收纳。整理和收纳只是考虑物品本身的功用和放置位置,而收拾的主语是自己,是考虑物品和自己当前使用场景和生活状态的关系,然后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来安放其恰当位置。
 
  断舍离的关键在于以自己为核心,思考自己的需要、自己与物品的关系,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找到生活重心和方向,离开“不适合、不舒服、不需要”的东西,控制物品总量,省下精力和资金做最重要的事,从而筛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物品,向最想达成的自己靠近。
 

  三、启发
 
  如果把断舍离的语境置于产品设计,我们姑且可以将“待收拾的物品”理解成“产品需求/功能”,将“自己/人生”解读为“产品”。如此,其关键在于“功能皆以产品目标和用户需要为核心”,思考产品定位、期望解决哪类用户在哪种场景下的什么问题,找到产品的关键点和竞争力,抛开那些“看似有用,实则对产品无帮助,反而增加用户负担和使用成本”的需求和功能,从而精准化产品内容和功能,提升用户使用效率和体验。
 
  1. 产品各阶段的不同需求
 
  大部分团队在开始由0到1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其实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的紧缺。如何让团队在开发成本和产品收益、用户在使用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中,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就需要在初期的概念提取、需求筛选、功能细化阶段,针对产品受众、使用场景、核心痛点、市场规模等方面,作出清晰判断。
 
  在产品的不同阶段,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
 
  产品初期是追求性能稳定阶段,除了需要想清楚产品真正要做什么外,还需要保证产品的核心功能是可用的。例如,微信的核心功能是满足用户移动端实时沟通需求,在刚上线时,就必须保证这一核心链路的稳定和好用,这是抓住种子用户的第一步。
 
  产品中期是追求极致体验的阶段,也是为产品增加更多“痒点需求”的时候。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用户觉得产品好用的基础上,增加更有吸引力的内容,以留住用户、扩大产品影响力。
 
  当产品进入稳定期后,其核心目标变成了让用户和产品产生深厚联结,以沉淀用户。一方面,可通过提供更多兴奋点吸引用户;另一方面,也可借由数据信息的沉淀(联结)来增加用户的离开成本。例如,百度网盘中满当当的影片资源、微博大V的千万粉丝流量,都是用户持续使用产品的理由。
 
  2.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产品,也没有每个人都喜欢的设计。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产品的核心结构,然后花80%的力气来做好这20%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