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产品设计都需要寻找到它的切入点,否则设计就无根脚,站不稳,很轻易被淘汰。产品设计的切入分为人、企业和社会三个不同的角度。这三者较为全面的涵盖了设计的切入角度,每个角度又涵盖了不同的切入点。
    产品设计内外都需要一个有力的切入点,而非大家一般理解的一张漂亮的外观图,或者这个外观只是符合潮流之外,没有任何支撑点依据了。根据多年产品设计经验,我们发现在产品设计中从企业角度切入的占了很大一部门比例,这大概就是海内贸易设计的一种趋势吧。
    第一,从企业的角度寻找切入点,技术,市场,品牌,或是多方面的结合。
    有些企业有特殊的技术,有些企业更专注于产品营销,而有些企业则经由多年沉淀形成了品牌。有差异化的技术就需要通过产品展现出来;产品销得好就逐步建立品牌;品牌通过一定的沉淀和积累,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其品牌形象及特色;那么产品设计的设计切入点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或从技术,或从市场,或从品牌,也或是多方面的结合。
    技术始终是推动立异的首要因素。而以技术为切入点的产品设计,首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新技术体现在外观上,让产品自己说话,让消费者能够直接感慨感染到新技术的不同或特别之处。
    对于没有特别技术的企业来说,暂时无法从技术上找到切入点,固然从市场找到的切入点不能对企业起到长远的作用,但对于暂时还不能打造出真正核心竞争力技术的企业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设计将市场营销的卖点,以设计切入点的形式融入产品外观设计中,并将其特征在设计中最大化,知足消费者对品质糊口的追求。
    对于有品牌积累的企业,他们要进入另一个行业时,从品牌中寻找切入点是一个相对比较快速的办法。好比PHILIPS的品牌理念是“精于心,简于形”,而且经由了较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已经在消费者心智中留下深刻印象,即使进入新行业,从品牌理念切入而设计新产品,也是在情理之中,是轻易被消费者认可和接收的。
    以上三种切入点并非相互独立的,更多时候设计是需要多方位切入的。假如一个企业不具备以上三点中的任意一点,有竞争力的设计几乎无法展开,那么这个企业更需要的就不是单纯的产品设计,而是整个企业的设计规划了。
    第二,从社会的角度寻找切入点,设计会跟着文化的差异而差异。
    同样的产品会因不同的地域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好比我们常听到欧洲风格、美洲风格和亚洲风格。由于糊口习惯的不同,设计会跟着文化的差异而差异。如日本人的传统习惯是跪坐式,像日立的立式空调,它的控制面板会相对偏下一些,以便于操纵,知足日本人的文化需求。
    中国人对于宝马的理解向来是有钱人开的,奢靡的,尊贵的等等,而不只是“纯粹的驾驶乐趣”。因此,宝马从社会文化方面寻找切入点,2010年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BMW之悦”概念车,无论是在产品设计上仍是在广告设计上,都利用了中国国粹京剧脸谱为设计元素,以此来重塑宝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拉近宝马与中国人民之间的间隔。
    第三,从人的角度寻找切入点,真正从人的需求出发的设计。
    从人的角度寻找切入点,是跨越国界,不分地域的,真正从人的需求出发的设计会受到更广泛的欢迎。现在的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不再停留在被动消费上,消费者但愿对自己购买什么样的产品有一定的决定权。好比,我但愿购买的是一款能在公共场合拿得出手的产品,或者我但愿我使用某些产品时会让我显得有荣耀感,而不但愿是过于复杂的、使用起来会让我难堪窘迫的产品。笔者对于让人窘迫的产品深有体会:某次逛商场用公共洗手台的洗手液,无法从洗手液装置外观方面找到使用方面的线索,找不到按钮,产生尴尬。
    众所周知的iPhone系列手机,之所以能迅速成为“街机”,就是由于它们在知足了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也知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是一系列可以拿得出手的产品。如5S“土豪金”款,知足了中国“土豪们”的炫富心理;指纹解锁更好的保护了用户的隐私;5C的多彩设计则迎合了年青一族对个性化的追求。
    在海内,固然产品设计多从企业角度寻找切入点,但从社会和人的角度寻找切入点才可以更好的知足人的需求。如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使产品具有更良好的使用体验;从情感需求出发,知足人们对身份象征、个性化等的追求;从社会角度考虑,产品设计更符合当地的文化、当地的风俗习惯。无论是从哪一点切入,产品设计都应是知足企业需求,知足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知足人的需求的一项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