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传统文具的发展也就是笔、墨、纸、砚的发明及运用。它们不仅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上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明,从最初单一的使用功能发展到兼具艺术价值,无数精美绝伦的文房用具,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厚重的优秀文化遗产。
从中国历史发展中品味传统文具的进步
一、笔
在中国传统文具的发展中,毛笔在书写工具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在新石器时代,笔便已经出现。根据史料记载,史学家认为毛笔的产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毛笔是将笔杆的一头分成几片,笔的毛夹在它的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再在笔杆的外面涂上一层漆,这便是毛笔的原型。
到秦代后,毛笔较之前有很大的改变。秦代的毛笔是将笔杆的一头挖空,然后将笔毛放在挖空的笔腔中,再用胶粘牢。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笔头可以保持其浑圆的状态,更利于吸墨和书写,且更具稳定性。这种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说是制笔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毛笔发展到汉代,在制作上较考究,也开始注意观赏价值。纸在汉代的出现,无意对毛笔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竹质笔杆开始盛行,笔杆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被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笔头也开始广泛地采用各种兽毛混合而成,汉制笔软硬兼用,是早期的“兼毫”。
晋代时期宣笔诞生,以笔锋坚挺耐用而称于世。晋代以后,毛笔的笔杆不再是尖形状,并且也短了许多。
我国的制笔技术在唐代达到最高,这一时期也是书法的鼎盛时期,宣笔也声誉日隆。当时的制笔技术已经达到品种多、性能多的目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并可以适应不同书法风格的要求。唐代的笔,选料精,质量高,深受官府和皇室的重视,这也是唐代笔业发达的原因之一。
宋代的制笔工艺开始趋向于虚锋、散毫。宋代以后,制笔工艺更为精良笔的产地也遍及江南一带,所产的“湖笔”最有名。一直到明、清时,这里也是全国制笔的中心。
入元以后,深圳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湖笔”由此名声大振,与宣笔同享盛名。“湘笔”笔头不分层次,自成一大流派,行销南方地区。
中国的制笔业在明清达到顶峰。“御用笔”和官府用笔的制作精致华丽,连民间用笔都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笔管的材质也从竹、玉等丰富到雕漆、象牙、瓷、珐琅等。为不同材质的笔。
中国传统的文具外观设计审美趣味
二、墨
墨作为一种供书写、绘画的介质,在商周以前已经开始使用。制墨业在汉代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东汉时,墨模的发明使墨的形式趋于规整。南北朝后,墨业的中心转移,做工也较之前开始考究。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益精,唐后期,李墨名扬天下。宋代的墨业发展形成了空前的盛况,油烟制墨新秘法和脑麝、金箔等辅助材料的广泛使用,徽墨的质和外观更大放异彩,一直沿袭至今。明清时期徽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博采前人之长,各有所创。为不同形状墨的示意。
三、纸
早期的书写材料是帛、简、牍等。到公元前2世纪,纸才开始慢慢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原料开始从麻扩展到桑皮、藤皮,在抄纸技术和加工技术水平上有了显著的提高,纸的质量有所改进,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也出现。隋唐时期是造纸业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中国书画纸中堪称“纸中之王”的宣纸,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兴盛起来的。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印书业的兴起,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宋元时期,造纸技术日渐成熟,加工纸品种繁多。明清两朝,宣纸的制作技艺和品种、产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被广泛使用。
四、砚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汉时砚已被普遍使用。初期的砚,形态原始,只是一个圆形扁石,一面磨平,另附一块小研石。东汉以后,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汉后期,扁圆形砚上出雕刻,上有盖,下带三足。魏晋南北朝至隋,最突出的是圆形瓷砚的出现,由三足变为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持。圆形多足辟雍砚取代了魏晋时期的三足瓷砚。宋代以长方形抄手砚为特色,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除抄手砚外,随形砚和椭圆形砚也较为常见。唐、宋时,砚的造型意在适用,不重纹饰。元代仍沿宋制,但是风格较为粗犷。明、清两代,流行在砚上作铭、记事、颂祷、题诗,花纹雕刻,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制砚工艺逐渐由适用转向观赏,风格由古朴简单趋于豪华富丽,砚盒的制作也极考究。为不同时代的砚。